【矫形系列报道之马蹄足】关爱“马蹄足”,我们在行动——爱心相伴“5.21助残日”
发布日期: 2023-05-19浏览次数:1542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
5月21日是全国助残日,旨在号召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和关爱残疾人士。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创建于1953年,我院早在1999年获得国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骨科专科医院的评定,是一所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保健、康复、生产于一体的市级公立医院,在中西医结合骨科界享有"北有天津、南有玉林"的美誉。矫形骨科一直致力于矫治各种先天和后天性肢体畸形,儿麻和脑瘫后遗症畸形和步态异常,矫治各种先天和后天性肢体畸形,儿麻和脑瘫后遗症畸形和步态异常。在此“5.21助残日”,矫形骨科团队也想借此机会,通过对马蹄足的科普介绍,呼吁大家关注马蹄足,关爱残疾人士。

什么是马蹄内翻足?马蹄足内翻即足内翻呈马蹄状,主要分为先天畸形和后天性内翻两种,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。马蹄内翻足主要是由足下垂、内翻、内收三个主要畸形综合而成。造成马蹄内翻足的病因:1.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:出生时即伴有马蹄内翻足畸形,可为单侧,亦可双侧均有畸形,多为遗传因素,也可因为孕期某种致畸形因素导致,随着成长畸形变得僵硬。每年发病率为1-3/1000,男女之比为2:1。2.神经源性马蹄足:由于神经病变引起,最常见的病因也称之为腓骨肌萎缩症(Charcot-Marie-Tooth,CMT)亦称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(HMSN),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,临床主要特征是四肢远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萎缩伴感觉障碍。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(发病率约为1/2500)。3.脊髓灰质炎后遗马蹄足:在儿童阶段有脊髓灰质炎(小儿麻痹症)病史,因下肢肌肉萎缩,肌力不平衡而出现马蹄内翻足畸形的逐渐加重,由于目前脊髓灰质炎发病率下降,有该种病因导致的畸形也在相应减少。4.脑瘫后马蹄足:围产期或出生后有缺氧史,大多于出生后就发现异常,马蹄足畸形随生长逐步明显,马蹄畸形严重,伴有后足畸形,畸形多为双侧性或同侧上下肢,双下肢交叉步态,下肢痉挛明显,常伴有智力减退。马蹄内翻足对患者的主要影响有哪些:1. 行走时疼痛或行走困难:由于长期足部下垂且畸形变得僵硬,很多患者行走时足跟无法触底,导致行走不稳;同时由于前足相应的受力增加,局部疼痛明显,严重患者无法行走。2. 影响下肢美观:由于足踝部异常畸形,可严重影响患者美观及生活质量;造成患者的心理健康。3. 会造成脊柱侧弯情况发生。马蹄内翻足治疗原则: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越早治疗效果越好,建议在新生儿期即开始治疗。如果没有及早治疗,年长后足部畸形将会加重,需要进行肌腱转移术或关节融合术等更为复杂的手术,且恢复效果不理想。马蹄内翻足矫正治疗:目前矫形骨科主要采用矫正的方法有:1.保守治疗 对于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骨科应用中医理论,结合临床实践,运用中药内治,中药熏洗(运用我院协定处方洗四方)、手法按摩、推拿、矫正、Ponseti石膏固定、后期穿足疾治疗鞋和硬底矫形鞋,定期复查等一整套中医规范化方法来治疗,具有无创伤、不开刀、疗效显著、病人依从性好的特点,适用于刚出生至3-7个月下的患儿。2.手术治疗 针对一些年龄较大或畸形较严重的患者采取截骨矫形、跟腱切断延长、llizanv外固定支架矫形外固定术。 术后康复护理篇
01康复护理宣讲,先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情况,如治疗方案、护理要点、注意事项等,使患者在了解病情的同时,对接下来的治疗、护理工作有所预见,做好心理准备,增强配合度。02开展康复护理,术后1个月内为第一阶段,这一阶段以主动和被动锻炼为主, 护理人员加强患者的趾间关节锻炼,并逐步开展膝关节屈伸锻炼;术后2~3个月为第二阶段,在锻炼过程中,护理人员应当协助患者开展除去外固定架后的功能强化锻炼,从保持中立位逐步过渡到负重踩踏训练,训练过程中鼓励患者克服疼痛,坚持锻炼;术后3~6个月为锻炼的第三阶段,这一阶段需帮助患者逐步实现全足支撑行走,先行锻炼患者全足着地,后逐步负重行走,直至实现负重情况下全足支撑行走。03患肢康复护理,护理人员通过软垫等帮助患者摆正体位,避免出现肢体滚动,并密切观察伤口,及时清理、换药,并保障肢体温度及供血正常。自2020年矫形骨科成立以来,共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马蹄内翻足100余例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形成了一套中医辩证施治方法及在治疗后的康复训练方法。 马蹄足内翻不仅影响身形美观,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创伤,每一种疾病都需要专业的治疗,每一个受伤的心灵都应该受到安慰。矫形道路任重而道远,矫形骨科团队会不断创新和钻研矫形技术,减轻患者伤痛,以专业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伴随患者前行,回归正常生活。 治疗效果展示:


图1:治疗前 图2:治疗中

图3:治疗后

矫形前

矫形后


图1:治疗前 图2:治疗中

图3:治疗后